这个名字长到让人记不住的小城,是一个国家的颜值担当
▲斯雷姆斯基卡尔洛夫奇老城
斯雷姆斯基卡尔洛夫奇,这是一个我直到今天仍然无法完整记住的地名。这座小城号称塞尔维亚颜值第一,也是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最世外桃源般的存在。
▲远处的多瑙河畔
小城位于多瑙河畔,从塞尔维亚第二大城市诺维萨德出发,驾车十余公里便可抵达。塞尔维亚经济在欧洲排名倒数,基础建设相对薄弱,沿途都是乡间小路,难免坑坑洼洼,好在有乡野风光和静静流淌的多瑙河舒解情绪。
与大多数塞尔维亚城市不同,斯雷姆斯基卡尔洛夫奇没有被前南时代的建筑风格所侵蚀,依然保持着旧时的巴洛克风格。从这一点来说,它像中欧城市多过像塞尔维亚城市。
小城有多小?以广场为中心,只需一个小时就能逛一圈。但它来头可不小,1308年有罗马式城堡在此落成,1690年发展为城镇,当时大量塞尔维亚移民迁入,带来了极大活力。此后它成为奥匈帝国时期的塞尔维亚北部政治、经济和文化中心。因为曾经是兵家必争之地,也促成了小城建筑风格的多元化。
▲老城里的教堂
将车停在路边,路旁有一个幽深院落,绿树成荫。一栋黄色墙身的大型建筑立于院落中心,顶端平台有黑色圆顶,这栋建于1791年,1902年重修的建筑是卡尔洛夫奇语言学校旧址,也是史上第一座塞尔维亚语言学校,堪称塞尔维亚民族认同感的重要源泉。
著名的《卡洛维茨条约》也在这栋建筑中签署。1699年,奥斯曼帝国与俄国、奥地利和波兰等谈判,并签署《卡洛维茨条约》。条约协定,奥地利和奥斯曼帝国以蒂萨河、萨瓦河和翁纳河一线为新的边界,俄国也取得了亚速海和德涅斯特河地区。历史学界认为,《卡洛维茨条约》是奥斯曼帝国由盛转衰的标志。
斯雷姆斯基卡尔洛夫奇的知名学校并不止这一间,1794年设立的东正教神学院是世界上历史第二悠久的东正教神学院,至今仍然存在。
前行几步便到了市政厅广场,这是斯雷姆斯基卡尔洛夫奇的中心,也是最舒服的地方,绿树成荫,一栋栋大型建筑散落于广场四周。广场中央那个小小的喷泉名为四狮喷泉,顾名思义,石柱上四只铜狮子的口中吐着水线。
广场一侧是老城最高的建筑——塞尔维亚正教会主教堂,又名圣尼古拉斯教堂。这是一座拥有双塔尖和巴洛克式立面的教堂,建于18至19世纪。虽然年代并不久远,但并非没有可观之处。白色立面是非常标准的巴洛克范式,内部则是典型的东正教风格,祭坛上的画作十分精美,出自19世纪艺术家之手。旁边的另一座小教堂,黄白色墙身,外观朴素却精巧。
▲圣尼古拉斯教堂
广场上最宏大的建筑立于另一侧,文艺复兴式的立面,呈左右对称结构,跨度近百米。这里不但是老市政厅,也曾是黑山驻塞尔维亚领事馆所在地。
▲旧市政厅
另一栋土黄色墙身,对称拱窗上有暗红色雕饰的建筑,正中有八角形钟楼,是塞尔维亚历史上第一所中学所在地。
这个建筑各有来历的广场,堪称塞尔维亚的文化地标之一,每一栋建筑都值得走进入细细探访。若是对历史没有兴趣,也可以在广场上择一间餐厅或咖啡厅,坐在露天座位上享受宁静气氛。小城只有八千多人口,却以红酒闻名,其中最著名的Bermet红酒曾是泰坦尼克号的特选。
▲旧市政厅
相比广场的精致光鲜,围绕广场的街道和民宅则新旧杂陈,一如这个国家的别处。灰瓦斜顶或红瓦斜顶的房舍在道路两侧密密麻麻,偶尔从墙头或院落伸出的鲜花与果树透出生活气息,民宅区附近有个市场,临近中午,大多数档口都已收摊,只有几个水果档仍在,孩子们在空旷的市场里嬉戏。
向他们询问如何前往观景台,他们一起用手指指向眼前一条坡道,告诉我沿坡而上即可,当然,最好开车去,因为路途并不算近。
▲观景台
观景台是斯雷姆斯基卡尔洛夫奇的制高点,也是众多风景照片的取景地。驾车沿着林荫坡道直上,就可以到达半山腰。将车停好,继而沿一条石板路步行,再走上几十级台阶,便可抵达观景台。石板路两侧都是典型的塞尔维亚民宅,独门独户,院落里种满花花草草,居住环境比山下老城似乎要好些。
观景台最高处有一间咖啡馆,馆外的露天座位散落在比咖啡馆略低一点的平台上。平台上有一个大大的十字架,直面山下的老城。老城广场上,圣尼古拉斯教堂的双塔最为抢眼。十字架前有几级大阶梯,可以供人们闲坐观景,一个真人大小的铜像坐在阶梯上,与来到这里的每一个游客作伴。
▲观景台最高处的咖啡馆
在观景台上望向斯雷姆斯基卡尔洛夫奇,最大的感受就是“绿”。与其说树木是城市的点缀,倒不如说建筑是树林的点缀。目力所及之处,小城的一侧延伸至一片树林,树林之外的多瑙河迎来一个九十度的拐弯,流淌向东方。另一侧则向山坡延伸,密密麻麻的民宅沿山坡而建,再远处的山坡上是大片大片草地,穿插着一块块葡萄田,享受着巴尔干半岛的炽热阳光,也是这个红酒小城的美味之源。
▲沿坡而建的老城
本文原载于《时代邮刊》
图片均为作者拍摄
欢迎分享,转载、商务合作请私信联系
RECOMMEND
推荐阅读